EEE-PHD@PolyU – ZLK¶
基本信息 Basic Information¶
本科专业:CS (4+0)
申请学位:PhD, Master
领域偏好:Computer Architecture / System / Reconfigurable Computing(做research)
最终去向:EEE-PHD@PolyU
申请三维 Application Information¶
均分(大一/大二/大三):80/83/71
语言成绩:TOEFL 92
GRE:318 (3.0)
申请结果 Application Results¶
项目 | 结果 | 提交日期 | 结果日期 |
---|---|---|---|
1. EEE-PHD@PolyU | 3.14 | 6.15 | |
2. CS@Amsterdam | 11.6 | 11.11 | |
3. MSCE@SBU | 1.12 | 3.19 | |
4. MSECE@BU | 12.1 | 5.1 | |
5. MSCS@Rochester | 1.5 | 4.30 | |
6. MSCSE@Buffalo | 12.6 | 6.6 | |
7. MSCS@UNC | 11.30 | 4.1 | |
8. CE-PHD@VT | 1.11 | ||
9. CS-PHD@ASU | 11.28 | ||
10. CSE-PHD@UConn | 12.25 | ||
11. CSE-PHD@UCSC | 11.24 | 4.19 | |
12. CS-PHD@UToronto | 11.28 | 4.24 | |
13. ECE-PHD@Duke | 11.28 | 3.24 | |
14. CS-PHD@UMass | 11.29 | 3.17 | |
15. CS-PHD@Brown | 12.1 | 3.17 | |
16. CS-PHD@UVA | 12.6 | 3.12 | |
17. CS-PHD@UMD | 12.15 | 5.2 | |
18. CS-PHD@Rice | 12.23 | 3.12 | |
19. CS-PHD@WPI | 12.26 | 2.14 | |
20. CS-PHD@UPitt | 12.6 | 4.21 | |
21. CS-PHD@RPI | 12.27 | 3.6 | |
22. CS-PHD@MSU | 12.28 | 5.2 | |
23. CE-PHD@UCI | 1.8 | 5.24 | |
24. ECE-PHD@Tufts | 1.12 | 4.25 |
个人经历 Personal Academic Experiences¶
科研经历 Research Experiences:¶
23 summer – FURP – poster * 1
24 summer / fall – 东方理工 RA
-
CCF-C 二作(申请时 under review)
-
EI 二作(申请时 under preparation)
实习经历 Internship Experiences:¶
22 fall / 23 spring – part time – UNNC Library XR Studio – 维护 XR studio,组织 XR 活动
23 summer – full time – 宁波本地某初创传感器公司 – 嵌入式开发和数据分析
项目经历 Project Experiences:¶
大三 GRP – AR 相关
Toy-like RTOS in C and RISC-V assembly.
荣誉奖项 Awards:¶
2022-23 Dean’s Scholarship
2023 省奖
2023-24 Dean’s Scholarship
MCM/ICM 2024 Meritorious Winner (group)
2024 FURP Showcase – Most Popular Poster Award
2024 UNNC Dream Scholarship for Science & Technology (group)
申请经验 Application Experience Sharing¶
选校选专业:¶
不要学我!我只申请 PhD 项目基本上算是非常莽撞了,而且非常愣头青一口气申请了二十多个。也基本上没有看多 match,想去的都申了,没申的基本上要么是 miss deadline 了,要么是卡到语言了(加拿大某几个学校)。当时时间也不够,这么多学校文书全是自己改搞得头都大了,推荐信也差不多 at capacity 了。
要是想以后做 research,我认为博导 > 学校 > 项目 / 专业,要是读博之后想去企业或者创业,学校 > 博导 > 项目 / 专业。从我的感受来看,connection 大于一切,最好是在申请的时候你已经和博导的团队合作过一段时间了,其次是导师直接帮你联系其他导师说“我这有个学生不错”,最后才是普通从申请系统里填的推荐信。我现在这个联培项目就是因为 24 summer 和 fall 都在这边干活,也有不错的产出,最后有名额的时候就把我捞上了。之前也听别的老师说过,招学生的时候会首先倾向于以前合作过的学生,再其次就是本校的学生,最后才是外校的申请者。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想读博最好的上岸方式可能是在目标组里当一段时间的 RA。当然这也只是一种途径,网上有很多香港当 RA 最后上不了岸的,只能说既有运气的成分在,也有导师人品的成分在,一般来说能拿到推荐信都算胜利。
标化成绩准备:¶
尽早考掉吧,差不多够用就行,最重要的是 meeting 的时候别有交流障碍。TOEFL 只给UCSC、Duke、ASU、UB、UMD、WPI、MSU、Rochester 送了分,别的应该都 waive 了。GRE 基本上没有看到有要求的,好像有很多学校 grad school 写 MS 要求但是 PhD 不要求。我只给 UToronto 交了 GRE,官网写着 recommended。别的都没交,其中 UB 和 UVA 官网没提到 GRE,别的学校都明确写了 GRE not required 或者不影响 admission。
推荐信准备:¶
问老师要推荐信的几个小技巧:
-
邮件里附上成绩单或者这门课的成绩;
-
如果是老教授或者大课,可以附上自己的照片或者自拍,有合影就更好;
-
可以在邮件里提一些当时的小细节,比如说 CW 做了什么、得到了什么样的 Feedback;
-
最好可以约老师线上或者线下聊一聊,有利于老师回忆起你;
-
对于大二大三的同学,瞄准好的老师后上课一定要 be active,office hour 什么的多去问,多去刷脸熟。PT 也是,多约 meeting,就算聊聊天也挺好的。要是按照最低要求一年就见 PT 三四次,PT 其实也很难根据有限的了解写出比较好的推荐信。
-
可以在学期结束已经出分的时候找老师 coffee chat 要推荐信,这样子老师的印象也比较活,比大四上或者大四前的暑假再去找教授要方便得多。
我这次非常幸运,有一位老师非常 supportive,表示每个项目都能帮我写推荐信,真的缓解了很多压力。除此之外我还找了四个老师,一定要记得有一些 plan b 或者冗余,以防万一某个老师突然不太方便(或者休假了,摊手.jpg)。
有的项目关闭比较早的一定要早点搞定推荐信,特别是九月到十二月的时候,是高峰期,很多老师都吐槽这个时间段根本忙不过来。要找英诺老师的一定要记得避开英国的 bank holiday,特别是 Christmas,最好提前一到两周,不要卡在放假前。年后或者 spring 学期基本上就还好了。有的老师会说最多十封、最多十二封,实际上稍微超一两封没什么关系,不太会有人闲得去翻邮箱看你让他填了几封。特别是年后没那么多推荐信 request 的时候,冷不丁有一两个推荐信的邮件,基本上都会顺手填了。但是不要在秋季的时候一股脑儿发很多过去或者疯狂催,那段时间老师们真的 at capacity,自己要留好空余时间以及 plan b。
另外,很多系统的 submission deadline 是指提交申请的 deadline,推荐信是另外算的,有的也会有单独的 reference letter deadline,可以稍微注意一下。
暑研/实习建议:¶
虽然来说实习和做暑研都是丰富简历的方式,但是对于申博或者想做 research 来说,二者是相悖的(除了 MSRA 或者公司里做 research 这种,但是本科生也不太可能)。尽早开始做科研比较好。但是 publication 这个东西真的没法强求,特别是对于 Sys 和 Arch 这种比较底层的方向来说,发一篇 paper 周期还是比较长的。有的时候刚好缺人,你一来就填上位置,那最后可能刚好就能有个名字。要是刚好是 starting 的阶段,那可能就要有很多的试错成本。只能说莫强求吧。我的两篇 pub 感觉也基本没用到,因为提交申请的时候都没有 accept。最后东方理工这边面试的时候才算用得上了点。记得很清楚的是第二篇paper 是在东方理工面试的前一天 accept 的,只能说赶巧不赶早吧。有时候也会想,要是申请的时候两篇都已经 accept 了,又或者今年北美没那么多事儿,是不是会有学校给我发 PhD offer 呢?不过已经到了这时候了,再也没机会知道了。
一般来说,如果以前没有 publication,CV 里写 under review 或者 under preparation 其实没有什么说服力。要是已经有能够检索到的论文了,别人看到你的 under review 或者 under preparation 就会比较有参考性,会觉得新的文章和之前文章质量基本上差不多。
关于面试:¶
东方理工面试是 committee 面,所有报港理工联培和华威联培的人都在那一天集中面试。到了之后先到阅览室等着,等时间差不多了会一个一个叫人上去。面试是在一个小会议室,下面坐五六个老师。首先用英文作自我介绍,把自己的 research 介绍一下,以及 future plan 什么的,十分钟左右。然后老师会提问,可能用英语可能用中文。整体在二十分钟到半个小时左右。如果导师已经准备捞你了可能面试就没什么压力,但是据我所知确实有导师根据面试表现来看录谁。东方理工这边还是强导师制。
港理工这边面试基本上算是走流程吧,导师加上他额外拉的一个教授,自我介绍一下再回答几个问题就好了,全程英文。
别的面试的时候可能教授会提前给一些 paper,让你讲讲你的看法。这个不用局限于指出 limitation,毕竟让本科生锐评顶会 paper 也不太现实。可以讲讲你从里面学到东西,问一些比较好奇的问题什么的都可以。
对于自己的做过的 research 项目,一定要有一些能讲的东西。每个 research 项目至少准备一页的 slide,要能讲清这几点:
-
比较特殊的 domain knowledge 可以作为 introduction,稍微展开来讲讲,根据整体时长决定;
-
这个项目整体是做什么的,解决了什么 challenge;
-
自己在整个项目中扮演了什么角色,有什么 contribution;
-
项目整体在推进的时候大家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对于你自己来说最困难的是什么部分(可以是 teamwork、communication 这种 soft skill,也可以是具体的 technical problem)。
我个人还比较喜欢聊一聊整个 research 的 intuition,就是点子是从哪里来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是怎么样的,这样可以表现出你基本的 research 潜力。这些全部要能脱稿地讲,线下面试的时候要有 eye contact、有 interaction。一些常见的问题要心里大致有答案。当然不要很机械有背诵痕迹的那种。
关于简历:¶
对于想要申博的同学,一定要把 research 相关的东西放在简历最前面。如果没有 publication 可以单立一节 Research Activities,把任何相关的都写上去,按照重要程度排列。有指导老师的写上 Dr. XXX 或者 Prof. XXX,是 IEEE fellow 的可以标上,比如说 Prof. XXX (IEEE Fellow)。在投的 paper 写上 submitted to xxx 或者 paper under preparation。有链接的记得附上链接,比如 GitHub 什么的。
我申请的时候 CV 基本上是这几个 section:Education、Research Activities、Projects、Internships、Skills 加上语言成绩,整好两页。后面有 paper accepted 以后可以在 Education 后面加一节 publication,把 Skills 挤掉。
整体凑到两页或者压缩到一页,不要一页半这样孤零零挂着。整体搞得整齐一点,视觉上包括 formatting 都要弄好。千万不能有错别字、语病或者格式不统一的问题(这一点对于文书也是)。
其他建议:¶
一定要注意大三大四的绩点。很多人说得挺对的,对于以后想读博或者做 research 来说,绩点(或者说均分)要维持在一定的 threshold 以上。对于 UNNC 来说稳在一等以上就差不多了。既没必要卷得非常高,但是也要保持在 first class 以上。卷得很高没时间做 research,但是太低可能直博就比较危险(UNNC 直博,包括英诺、香港那边都会要求 first class 才能本科直接读博,否则必须要有 master’s degree)。
还有就是,申博就没必要找中介了,要是录上了后面至少四五年要呆在一起的学校、导师,还是自己看、自己申比较放心。多看官网和老师的主页,特别是新 AP。说实话新 AP 有好有坏吧,资源可能比较有限,有考核压力可能会更 push 一点、更 hands-on,但是也更可能根据潜力来招学生。老教授可能名声在外录取难度大,但是可能会开摆或者指导模式比较 hands-off。
关于看教授,可以看他近几年的发表情况,导师通讯、学生一作的导师基本上没问题。一般来说,名字在 author list 最后或者倒数第二第三的大概率是通讯,名字在比较中间的位置大概率是普通挂个名字。说实话国外也不太会有抢学生一作的导师。发表水平可以参考 CCF 推荐列表,但是 EE 或者 ECE 相关的方向并不是 100% 和 CCF match 的,还是得自己判断,或者和老师讨论一下。
有个好习惯可以养成一下:不论什么事情,口头确认过以后发个邮件去 remind、 confirm 或者 follow-up 一下。不管是问老师要推荐信还是 interview 上说过什么,结束之后一定要发个邮件过去,相关的文件一定要 attach 上。这样既是礼貌,也是让事情有个文字上的确认。最重要的是能防止教授一下子答应过,但是后面忙忘了。
最后,别拖延,该做的就去做。确实会很累、压力很大,但一定要相信自己!
另:东方理工这边长期招收实习生和 RA,方向包括 Chiplet 芯片布局布线、2.5D 及 3D 封装、FPGA 加速计算、AI for EDA、PCB 设计等,内容比较偏 EE 和 CE 一点,感兴趣的同学欢迎来。可以直接通过领英或者邮箱 reach out,也可以找 Dr. Heng Yu 老师聊一聊,最开始我也是于老师推荐过来的。这边的福利包括日薪、暑期住宿或房补、推荐信、不定期聚餐下午茶等。我的两篇论文也是在这边发表的,但是这个有点看运气或者说因人而异。做得好可以拿到大老板的推荐信,他是 UCLA 教授(IEEE fellow),目前还没全职加入东方理工,不过现在重心在逐渐移过来。他甚至可以捞你进 UCLA ECE Masters,25 Fall 他应该捞了六七个,都是之前跟着他实习的同学。不知道 MS CS 他能不能捞(好像不是同一个 department),但是捞进 ECE 或者 EE 没什么问题。现在地铁八号线开了,东方理工也马上要搬到永久校区了,清水浦站下来就是,从 UNNC 往返通勤很方便。欢迎来哦~
同样地,这边也有很多直博机会,依托东方理工有科大、上交、港理工、华威的联培,不过科大和上交的联培要求本科直博要占保研推免名额,不知道 UNNC 能不能报,好像海本是卡 QS 前 200。大老板自己也还招 UCLA PhD,不过可能会要你补个硕或者 UCLA 硕转博。另外好像还有 Monash,好像是导师有合作。甚至 UNNC 直博了也可以过来。大老板其实很喜欢 Monash 和 Nottingham 的 PhD 项目,因为一入学就可以开始做 research,不用上课。总的来说还是那句话,莫强求吧,去年这个时候我完全没想过会读博,甚至年前都没想过会留在东方理工读博。
也欢迎投东方理工别的老师的 RA,各种方向都有,可以直接官网找他们的邮箱投简历。这边机会很多很多。新创办的学校确实有很多不确定性,但是蹭暑研蹭推荐信不用担心这些。
It’s funny how the music put times in perspective,
Add a soundtrack to your life and perfect it.
Whenever you are feeling blue, keep walking and we can get far,
Wherever you are.